十年里,阿里巴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如果说2014年IPO是这家公司从「Private」到「Public」的进化,那么历届的双十一,则展现了阿里巴巴从电商平台到社会技术设施平台的进化。当消费者们在天猫上买买买时,当卖家们用尽一切办法让消费者们尽快买到并拿到心仪的商品时,阿里巴巴体系里的各个技术平台——从云计算、数据、支付再到物流——都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压力测试。
2012年阿里云开始支撑天猫双11,每年流量峰值都在创造新的记录,今天双11已经实现千亿级成交体量,现在这一技术能力正在释放给全社会。
因此,双11也有了另一层含义,即阿里巴巴技术实力的阅兵礼。
而2018年的双11早已不再局限于线上狂欢,基于阿里巴巴体系里的多个产品线,包括天猫、淘宝、盒马、银泰、饿了么、口碑、飞猪、优酷的业务,都将在双11期间亮相。这也意味着,此次双11将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,覆盖生活全方位场景,这更意味着,必须有可以支撑线上线下业务协同、数据统一的技术,才能够满足消费者越发挑剔的购物体验。
这一次,阿里巴巴的IoT技术将有望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核心技术,那么,什么是IoT?阿里巴巴的IoT技术有何特色,以及,如何是否能支撑起双11的考验?
「古老」的IoT与阿里巴巴的强势布局
IoT的概念由来已久,其核心是将物理世界里的物体联网,从而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。
不过,IoT一直受到多方的局限,比如技术突破,尤其是如何在不同形状、用户的物品安装合适的芯片;再比如,前几年曾出现过短暂的IoT热潮,但这些已经完成联网的设备,却缺乏恰当的应用场景。
如今,IoT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。9月,在物联网博览会上发布的《2017-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》显示,随着芯片与联网技术的完善,中国物联网市场正在迎来爆发。2017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,并有望在2018年突破15000亿元。据GSMA、麦肯锡研究预测数据预计,到2020年中国连接规模将突破100亿;从市场价值看,中国包括网络、硬件、平台和业务在内的万物互联关联市场将达10000亿元。
阿里巴巴成为IoT行业领军企业。
早在今年4月的云栖大会深圳分会上,阿里巴巴就将IoT定位为「一条新的主赛道」,与电商、物流、金融、云计算平行。
如此高的战略定位,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巨大关注。在今年9月的杭州云栖大会上,阿里云IoT交出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答卷。
借助阿里云强大的云计算能力,IoT的云管边端协同效应初显。
在云侧,阿里云IoT推出了物联网云平台(Link Platform)和开发者平台(Link Develop),目前Link Platform能够支持亿万连接、百万级并发能力、接入设备量超过3000万。开发者数量超过10万,一个应用的开发步骤可简化到5步。
在边侧,随着联网设备性能的提升,基于终端侧的边缘计算正在成为物联网领域的热门话题。目前,阿里云IoT的边缘计算产品Link IoT Edge,通过将阿里云的语音、视频等AI技术下沉到终端,提供了一个云、管、边、端的统一平台。
在端侧,9月的云栖大会上,随着物联网操作系统AliOS Things 2.0的发布,AliOS Things可以与阿里云物联网平台、边缘计算平台、AI算法等无缝打通,从而也真正实现了IoT的边云端协同效应。AliOS things已经覆盖了主流超过70多家芯片模组厂商,装机量超过6000万。
在管侧,过去半年,阿里云不断加快在物联网网络领域的发展速度。年初,阿里巴巴就宣布与中国联通、Semtech共同发布国内首个LoRa城域物联网试商用,同时,推出为家庭、企业、城市提供广域连接的LinkWan LoRa核心网络和运营支撑平台。
据了解,该平台已经兼容包括LoRa、NB-IoT在内95%的通信协议,而LoRa基站数目前已超过1000,节点数超过10万,此举将大大增强阿里云IoT的「管道运输」能力。
在物联网芯片领域。9月云栖大会上,阿里云又拿下了全球
LoRa核心技术所有者Semtech公司的IP授权,这是Semtech全球发出的第二个也是国内首个LoRa IP授权。
更进一步来看,此次授权不仅是LoRa的授权,更是Lara IP内和层级的授权,这也意味着,阿里云IoT可以根据市场需求,灵活开发自己的芯片架构,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物联网芯片。
从网络到芯片,在基础技术支持下,阿里云IoT还推出了「达尔文计划」,通过平台、芯片和微基站打造全链路的生态体系,从而加速当下LoRa产业的发展。未来3年内阿里云IoT生态建设目标突破10万ISV合作伙伴,力争装载AliOS things芯片模组出货量超过10亿。
除此之外,阿里云IoT还打造了定位标准统一的ICA联盟与物联网市场,从而形成“技术+市场+标准”的完整链路,有别于任何一家有意染指物联网的巨头。
在科技行业,没有场景的新技术更像是现代版的「屠龙术」,那么,阿里云IoT的这些技术进展,如何能和阿里巴巴商业体系结合,并在双十一期间保驾护航呢?
IoT与买买买之间「化学反应」
正如IoT(物联网)名字所指,倘若能让实体商品拥有联网能力,基于这些数字化商品的商业模式,将是非常大的想象空间。
首先,IoT催生了「追踪经济」。所谓「追踪经济」,简而言之就是通过IoT技术实现对于商品全链路的追踪溯源。
每年的双十一期间,国内消费者都会购买大量进口产品。现在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淘宝扫一扫IoT货品追踪溯源码,即可查看进口商品完整的商品溯源实时信息。
这个简单场景的背后应用的就是阿里云的IoT技术。借助GPS+LBS技术,能够实现了对货物实时定位。从商家海外工厂提货开始,海外配送、港口发运、干线承运、入境清关、仓库上架、国内清关、国内配送等系列环节都将被菜鸟物流全程记录,并实时同步至溯源平台。
与此同时,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点,通过双重认证和双向加密通道,给每个跨境进口商品打上唯一的「身份证」。
类似的「追踪经济」也被应用到盒马鲜生的有机蔬菜溯源中。在上海的一处有机农场,基于LoRa物联网平台,可以收集蔬菜种植的温度、光照、紫外线、相对湿度、PM2.5、PH值等等13项数据,从而为种植、加工、物流提供实时的数据反馈,确保每一个摆在货架上的蔬菜都是最佳品质。
第二,IoT也在推动阿里巴巴新业务创新。以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为例,盒马鲜生近几年快速成长为「零售领域的新物种」,背后是一系列新技术,尤其是IoT技术,给零售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。
以盒马鲜生实体店里的自主POS机为例,本质上说,它就是一台物联网硬件设备。但这个设备不仅仅只完成结账的工作,还需要利用其屏幕,向消费者推荐相应的商品,并实时将数据和交易信息上传到云端。
从这个角度去看,一台传统意义上的POS变成了三种设备:
POS机:结账
广告屏幕:展示推销商品
边缘计算设备:本地计算,与云端互动
类似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,比如电子价签,当价格变动时,如何让消费者在实体店和手机App上看到同一个价格,这不愿意手工就能完成的工作,而是基于「端+云」的实时调控。
第三,生产制造到物流运输,IoT的赋能效应已经凸显。相比于传统制造企业「蒙着眼睛」生产相比,基于IoT技术的工厂,配备了一套拥有计算机视觉算法的产能监控体系,可以将生产过程与需求信息,实时同步到上下游企业。
改造后的工厂不用再电话甚至人工跟单,工厂各个订单的运转变成数据都可以在手机里查看,哪些生产小组能被拉出产能应急也一目了然,甚至大小不同的订单如何组合生产都可以被计算得出。
这样改造后的工厂可使排产提升6%,交付周期缩短10%。应对天猫双11这样的高峰销售期来说,借助IoT和边缘计算,淘工厂交期准确率可以达到近乎100%。
这也意味着,在阿里云IoT技术的帮助下,所谓产能、需求都被数字化,此时,根据订单需求也可以指定更有针对性的制造计划,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,提升效率。
当商品被购买并开始配送的时候,IoT技术也在赋能物流行业。据了解,菜鸟物流正在联合行业其他巨头,争取实现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多种物流要素实时在线,并进行智能调度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效率降低成本。
双11前夕,菜鸟与圆通速递联合启用的超级机器人分拨中心,高峰期内,2000平方米的场地内,350台机器人昼夜作业,每天可分拣超过50万包裹。
另外,菜鸟的合作伙伴也在投入更多基于IoT等新技术的设备,比如中通的24个转运中心上线了的双层自动分拣系统。而德邦快递上线智慧车队,「双11」期间将实现数据管控共享,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风险。
尾巴:IoT改变双11才刚刚开始
阿里巴巴CTO张建锋曾说过这么一番话,「阿里巴巴是一家商业成功掩饰了技术成功的公司」。
这句话并不为过,倘若没有在技术上的巨大投入,仅仅依靠「小米加步枪」和人力,如何能支撑起阿里巴巴如此庞大的业务和生态体系?
事实上,阿里巴巴的技术基因,源自于其在真实业务场景积累的经验和教训,如果说应对全年不打烊的天猫、淘宝是一次小考,那么双11的高并发、大流量更像是一场「大考」。过去九年的双11,从数据库、支付、计算到物流,阿里巴巴的技术实力逐步展现。
2018年,当IoT成为阿里巴巴「一条新主赛道」后,IoT不仅在阿里巴巴体系内推动着业务创新,更成为各个行业的赋能者。尤其是在阿里巴巴「五新战略」中,IoT所扮演的是新技术变量的重要角色,而随着双11接受全面的「考验」,阿里云IoT的技术与商业新长征可能才刚刚开始。
最新下载